我雖然不是韓寒的腦殘粉,但好歹還算是一個普通的正常粉,這幾年韓寒的作品動態包括博客都多多少少有涉獵,聽說韓寒拍電影,我幾乎從第一時間就關注了起來。第一遍看完《后會無期》,我是失望的,失望到憤怒,我不明白那么多的好評是從哪里冒出來的。
失望的主要原因包括兩個部分,第一個是我作為一個長久以來閱讀韓寒作品的粉絲的主觀原因——期望太高和對韓寒作品了解較多。期望高失望大這一點我就不說什么了。在對作品的了解這一點上,韓寒的電影拍得就像是他自己寫過的作品一樣,人物的對白就像他作品里的對白,人物的命運和電影的情節就像是他的小說一樣。
這種韓寒式的黑色幽默以及現實和理想的對比或者現實和道德的對比夾雜配合構成了無奈甚至無力,營造出韓寒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簡直和他的文字作品中的風格如出一轍,甚至連里面的諸多情節都取自自己的小說或者雜文:背井離鄉的情節、帶著懷孕小姐上車的情節、車丟了的情節、甚至溫水煮青蛙這件事,通通都在他的作品中出現過,雖然韓寒把這些源自自己作品中的素材再加工了一遍,可是還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感覺,我覺著這么多年過去了,韓寒小野都有了,卻還在講已經講了很多遍的故事,沒有什么新的東西。
失望的第二個原因可能和更多的人有一點共鳴。韓寒把自己的“個人風格”,或者說文風,過多地加入到了電影里,網友們說這個電影就像word,我想了想還真是這么回事。故事的主要情節全都是靠獨白(胡生)或者人物之間溫開水一般的對話表達給觀眾的。
韓寒的文字功底很好,他明白文字所能承載的意義,也知道如何去用文字烘托氛圍和感受??墒窃谖业氖澜缬^里,小說文字和電影是兩種東西,小說完全靠文字這種平面的方式構筑想象空間,但電影不是,《平凡之路》如果拿掉了30%的對白,它就已經什么都不是了,所有韓寒引以為傲的、他的韓寒式的諷刺和幽默,他的世界觀,他對平凡和不平凡的路的思考,都是靠對話(文字)表達的。
陳喬恩,王珞丹,袁泉,鐘漢良,每一個故事都比前一個更有推動性,對主人公的影響也更大。但陳喬恩和王珞丹好歹還有一點情節可言,陳喬恩的部分拍了一段她的生活,王珞丹有追人以及一段發展式的結局,但到袁泉基本上就沒什么情節了,兩個人打著臺球就把故事“說”完了,故事確實很好,可能觀眾也接受,但到鐘漢良的時候,講到鐘漢良的生活,就完全是他一個人在說啊說啊說啊,雖然說的時候配合演技很優秀,但我還是難免感覺到空洞。導演說了,他沒有采用其他電影中一些感情的表達方法,他的人物都很“愛就是克制”地點到為止,然而這么做,越發使故事顯得平淡甚至無趣。
情節中配的音樂也是,有的地方配得非常好,可有的地方卻只有對白,干巴巴的“愛是克制”的語氣,又沒有音樂或者其他背景情節來配合,就好像兩個人不咸不淡的、有的沒有的地聊天一樣,韓寒特色的那些冷笑話,干巴巴地說出來其實也沒那么好笑,對于讀過他作品的我來說,這些在整個電影里就像廢話一樣,極少地推動情節,又沒有太多的意義,人物還沒完沒了地說一些“名言警句”,就好像耍嘴皮子占小便宜不知道重點在哪里一樣,浪費了太多時間和膠卷。那些有的沒的的閑聊,你可以說生活是這樣的,生活確實是這樣的,文學作品字數多,多點描述哪怕是日常聊天也能有一定的作用,但我覺得電影不是也不應該是這樣的。
說到底,韓寒把這部電影拍成了他自己的作品,他自己的文字,甚至拍成了他自己。有人說這也算是韓寒成功的地方,真的嗎?我還是覺得電影是另一回事。
因為鐘漢良的“夸夸其談”,兩個人輕信了鐘漢良導致他們的交通工具被偷走了,因為這件事,兩個人的性格沖突升級,最終引發矛盾,他們各自刷新了自己的三觀,之后分道揚鑣。影片最后二十分鐘,從車丟了開始,應該是表達兩個人分歧(對現實、改變、希望、理想之類的)并分手的過程,可是韓寒用了“青蛙試驗”這件事,莫名其妙出現的房子,殘破不堪居然還有新鮮水果,接下來讓阿拉斯加選擇主人,同樣的莫名其妙,然后就是later結局了。
我的心情就像是這首歌一樣,莫名其妙的結局——“你不知道這竟是結局”。
二刷之后,降低了自己的期望值,著眼于細節,必須承認,韓寒是用了心的,用心的人,總是值得敬佩的吧。
配樂上:
開始的時候闡述背景,放了《東極島之歌》,配著一座山寨自由女神像,真的棒極了?!稏|極島之歌》從作曲上講其實很雄渾,有點國歌的意思了,再加上山寨女神像,好像說東極島就像一個自由可愛的國度,島上的人們善良聰明,自然環境優美,簡直是人間仙境一般,東極島的人們永遠屬于東極島。但擅用對比的韓寒卻把這一切賦予了更多的意義,雄渾的《東極島之歌》卻有著“死是你的小精靈”這樣不嚴肅、不和諧的歌詞,這歌感覺上又不是那么莊嚴正式了,女神是山寨的,再加上鏡頭很快就切進了廢舊的房屋,殘破的教室,這樣的對比,產生了一種悲歌一般的正面效果,真實的“自由之國(家鄉)”是殘破的,所以居民紛紛離開了;
三個人把房子不小心炸掉了,后路都沒了,被迫背井離鄉的時候配得鄧紫棋的主題曲《后會無期》非常好,歌好聽,又烘托出了氣氛,又預示著這是一場告別的旅程,跟伙伴們告別,跟自己告別,跟過去的人生告別,配上三個演員一個個落寞的表情,這個地方非常棒;
王珞丹的手機鈴聲配樂Che sera,“當我還是個小女孩兒”,陳柏霖剛開始讀詩的時候,就有一種浪漫的詩歌的情懷,一方面映襯王珞丹“從小都是優”現在卻在做這種事,小時候期待的未來不知道會變成什么樣子,歌詞就描述了王珞丹的經歷。另一方面也映襯出陳柏霖這個教書人的形象,或者說有一點點文藝分子的形象:不諳世事的,善良的,執拗的,不合實際的。但歌詞中“順其自然吧”也符合他的脾氣,他不愿多作抗爭,喜歡恬淡度日,對“混得好”這種事沒什么熱衷。
袁泉結束的那一段,放了《西游記》中女兒國的音樂,開始我并不理解,后來看了韓寒的訪談,知道了大概意思:因為馮紹峰和袁泉的感情是很禁斷的,馮紹峰后來知道了真相只好默默離開,而袁泉因為從小就知道所以也不可能對他產生愛情,自然也從來沒有說過馮紹峰說過的那些“尺度很大”的話,但是,袁泉是真的不愛馮嗎?她最后一板一眼地說了“愛是克制”,也許她只不過是克制罷了。就像西游記中唐僧說的“來生”,也許唐僧也不是沒動感情。有這么一個西游記的背景,我覺得這個地方用這段音樂就很好了,更何況西游師徒四人歷盡艱辛,而他們兩個也是去西邊(具體路線不同,唐僧的西是印度),也有些悲慘地徹底被改變,這就是他們兩個人的西游記,還有一些呼應的意思;
后來他們唱了一首跑調的歌,那首歌剛好叫作《旅行》;
結尾的《平凡之路》,也算是對人物命運的總結,陳喬恩走了紅毯,陳柏霖成了作家,王珞丹和陳柏霖在一起了,全部歸于平凡,滾滾紅塵中的平凡之路,而看電影的你我他,我們也終將歸于平凡。
其它的小情節:
1)胡生這個角色(剛出來的時候我還以為是胡歌?。。?,主要就是講了講背景和目的:島太小了要拆了,我們要走了,去哪呢?我們去送江河老師(陳柏霖)。我們怎么去呢?開車去。我們除了送江河老師還要干嘛呢?見周沫姐(陳喬恩)和劉鶯鶯(袁泉)?;旧贤瓿扇蝿蘸笏拖Я耍ㄗ邅G了),但他身上有個有意思的點。開篇自我介紹的時候他說“大家都覺得我是傻子,只有他們倆(馮紹峰、陳柏霖)不,結果馮紹峰和陳柏霖在尋人啟事廣播里說胡生是個“智障”,原來其實他們兩個也認為胡生是傻子。
2)島上的山寨女神原來蕭條的時候屹立著,后來發達了,還在屹立著,島上的居民,尤其是兩個主人公,卻都各自不知道去了哪里(陳柏霖后來回來了),好像傷感著,卻又諷刺著。
3)賈樟柯譴責年輕人在加油站抽煙還隨地亂扔但自己也做了同樣的事。下車的時候衣服夾在車門里,他費了很大勁才拽出來,但上車的時候,他的衣角還是夾在了門外。
賈樟柯在電影里說了唯一一句真理“汽油車不能加柴油”。這部電影的每個人都愛講道理,講人生警句,但只有賈樟柯這句話才是真的真理。
4)王珞丹說了不見,但最終卻還是和陳柏霖在一起了,他們兩個,是整部電影里唯一沒有后會無期的人。也是導演對陳柏霖的堅持的一種贊同態度吧。
5)馮紹峰是一個曾經在大陸混過,做過各種職業的人,他有社會經驗,帶著用積蓄買的車和遠大理想(振興東極島的旅游業)回到家鄉。然而回來之后發現路還沒車寬,只好把車一直放在角落封存,同樣被封存的還有振興旅游業的理想。有意思的是,家鄉也呆不下去了,所有的人都走了,島也要遷了,而他走之前還把自己的“退路”——老家的房子——連同別人家的房子,燒了(炸了)。所以說他走得其實很凄慘。
房子被燒(炸)得這么徹底這件事,他是因為忘記了煤氣罐,而他爸爸則是喝醉了之后被煙燒死了,也是連帶著房子。
馮紹峰一直喜歡自己的筆友袁泉,但在大陸混的時候一直都沒有去找她,因為他覺得自己混得不好沒臉。好不容易終于鼓起勇氣了(年紀也不小了),袁泉卻告訴他,他倆其實應該是兄妹或者姐弟。他一直引以為傲的為理想出海喪生的父親,原來是拋棄了他來到了她身邊。兩個人的關系變復雜,感情也復雜了,最后只有“愛是克制”了。
他一直說自己混過社會,到處都是朋友。有趣的是,自己遇到這么多事,卻沒在路上出現一個朋友,而實際上,他也沒有去找過任何一個朋友。而且,他剛剛把鐘漢良當作了朋友,就被鐘漢良騙走了車。由此可見他交的那些“朋友”……而且,他在路上并沒有去找那些“朋友”,他完全知道那些都是什么樣的人。
6)鐘漢良說自己是個寫游記的,但連“步行”都聽不懂。
7)鐘漢良這件事結束后,兩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改變。馮紹峰是一個接受過社會摧殘的人,但他還有自己的理想和堅持。經過這件事后,他變得悲觀,變成了完全的現實主義者。陳柏霖本來是個恬淡的、無欲無求無所謂的人,但之后變成了一個積極進取的人,他想去看看世界。后來當了作家,其實也是歸于平凡了。
韓寒顯然更看好陳柏霖一點,立足現實,但還不能太現實,這么多年就好像他自己一樣。
故事中所有的人,丟了的,當替身演員的,當騙子的,騎行中國卻騙了別人的車的,甚至兩個主人公自己,離開了,就都是永別。
故事中的主人公在一起經歷了這些之后,也都分開了,就像我們一樣,和每個朋友共享一段人生,然后瀟灑地、或者不情愿地,繼續走下去。
就像結尾的時候馮紹峰說的:
告別的時候一定要用力一點,因為你不知道多看的這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多說的這一句話,可能就是最后一句話。
有趣的是,馮紹峰說這句話的時候,應該是針對袁泉的,那個時候他心里想的是此生可能和袁泉沒有希望了。而陳柏霖聽到這句話想著的一定是王珞丹,王珞丹臨走時也表達過不會再見了的意思。
但,這句話,是對所有人說的,最后,所有的人都是后會無期。
這,就是結局了。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