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55n5d"></form>
    <form id="55n5d"></form> <noframes id="55n5d">

    <em id="55n5d"><address id="55n5d"></address></em>

        <form id="55n5d"></form>

        西方文學經典與后現代意識

        西方文學經典與后現代意識

        馬漢廣

        本文認為,在西方,文學經典化的過程是和去經典化同時并存的,因而不能因為后現代時期重視對經典的顛覆與解構就否認這個時代有經典。后現代文學經歷半個多世紀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經典。這些經典是我們理解和把握后現代意識以及后現代文學思潮精神品質的入口,在此突出而清晰地表現出后現代意識對啟蒙與現代性的批判性反思與精神建構。

        說到文學經典,人們經常會從一種常識的角度去理解,將它看作是永遠具有權威性和典范性的作品,就像馬克思說古代希臘神話那樣,具有永久的藝術魅力。這種理解不能說是錯的,因為的確有許多經典作品,其藝術的魅力超越于時代、階級、地域、民族,比如莎士比亞、歌德等作家的作品,荷馬史詩和希臘悲劇,中國的唐詩、宋詞、元曲和四大古典小說等。但這并不代表這些經典在不同時間和不同地點、對于不同的讀者具有同樣的經典意義,所以常識的理解就預設了一種永恒的文學本質和美學追求,以為經典的選擇,就是用這個永恒不變的文學本質和美學追求作為衡量標準,對所有的文學作品進行分析評價的結果。后現代時期強調文化多元價值觀,消解和顛覆傳統的本質主義文學觀和美學追求,拒絕精英意識,甚至從根本上顛覆了邏各斯中心主義,因而人們就以為這個時代是一個去經典的時代,而根本就不可能有經典產生。

        否定后現代文學產生經典的想法,出于對經典的三重誤解。

        第一,如我們剛才所說的,即設定了一種恒久不變、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文學本質和審美追求,而忽視了文學的經典化是一個動態的、歷史的過程。不同的時代、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意識形態等都會形成不同的經典,這是由多種因素決定和制約的過程,而并不是說一部作品一經被創作出來就必然成為經典。比如我們對愛倫·坡、波德萊爾、陀思妥耶夫斯基等的認識,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如果沒有現代主義文學概念的出現,他們恐怕永遠會被當作另類。再比如人們對簡·奧斯丁的認識,是和當下文化研究的興起密切相關的;而對夏洛蒂·勃朗特的再認識,則和女性主義意識緊密相關。有些作家在某個民族、某個國家會得到異乎尋常的評價,如中國唐代僧侶詩人寒山在20世紀初的美國,德萊塞在中國那個特定的年代等等。即使有一些作家作品可以超越時空,但在不同的時代和地域,人們的理解和評價也是千差萬別的。人們常常引用“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俗語,來說明審美的差異,其實這句話也說明了經典意識的千差萬別,以及決定文學作品成為經典的因素是非常復雜的。把文學經典化的標準看作是永恒的,自然也就把那些經典作家作品看作是永恒的。因而當遇到后現代文學在顛覆文學經典時,就誤以為他們是反經典的,所以就不可能形成經典。

        第二,把文學經典化的過程理解為單一的、連續的過程,而與去經典化對立起來。認為隨著文學史的發展,不斷有新的作家作品被納入經典范疇,而忽視了已經成為經典的作家作品在不同時代可能被擠出經典的事實。其實,經典從來都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一些作品被認同為經典,自然就會有一些本來的經典被排除到經典之外。在正常的情況下,這個更新過程比較緩慢,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恒久不變的,然而一旦經歷文化巨變的時刻,這種更新就會是突變的,這時候給人的印象又像是沒有經典或排斥經典。所以,去經典化本身就是文學經典化過程的應有之義,是該過程的一個方面。所以,決不能因為某個時代否定經典或消解和顛覆了一些經典,就說這個時代沒有經典。消解和顛覆的是原有的經典,而在這種消解和顛覆之中,一些新的經典被遴選出來了。

        第三,經典不僅指超越時代和地域、具有普適性審美追求的作品,還指表現了某一文學思潮的本質特征、因而可以作為這種思潮典型代表的作家作品。比如龔古爾兄弟,雖然在文學長河中地位并不很高,無法和雨果、巴爾扎克、司湯達等大師級作家相比,但其創作非常充分地表現了自然主義文學的主張和本質特征,因而也被看作自然主義經典作家作品。還有那些影響不大、曇花一現的文學流派,雖然其整體并未在文學史上留下多少痕跡,但也同樣有自己的經典。從這個意義上說,任何一種文學形式和流派,都會在發展過程中形成自己的經典。它未必具有永久魅力,而只是比較典型地表現了這個流派的特征。后現代文學也不例外,雖然它一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去經典化傾向,但另一方面也形成了一些能夠突出地表現這種后現代意識的經典作家作品。有半個多世紀歷史的后現代文學作品浩如煙海,形態和面貌各異,我們如果總是要對所有作家作品經過縝密分析后,才得出有關后現代文學的一些結論,就永遠都不能形成任何有價值的認識。

        從法國新小說到美國黑色幽默,從英國“憤怒的青年”到拉美魔幻現實主義,西方的后現代文學有著豐富的文學實踐。雖然許多作品曾被誤解甚至排斥,但現在很多已被接受并成為經典?;仡櫼幌陆鹚贡け蝗藗冋J可的過程:迪克斯坦在《伊甸園之門》中曾詳細地描述,他因涂寫反猶標語以及放蕩不羈被哥倫比亞大學開除了學籍,但幾年之后,該大學又把他作為著名詩人甚至文化領袖請回校園來朗誦他的詩歌。又如,納博科夫的《洛麗塔》甚至被當作傷風敗俗之作而被告上法庭。今天,這些作品都成為后現代文學經典。當然,我們這里所說的經典,是在兩種意義上提出:其一,有一些后現代文學中的作家作品,因為其獨特的藝術追求和審美理想,會成為可以傳之千古的典范之作;其二,后現代作為一種獨特的文藝思潮,必定會出現一些充分表現該思潮典型特征的文學作品。前者需要假以時日,今天我們還不能確定,而后者卻是今天就可以確定的,并且在我們的研究中已經給與了相當的關注。

        后現代經典的形成,相比過去時代的文學經典,必然具有一些新的特征,這是和整個后現代文學思潮的發展緊密相關的。按照麥克黑爾的說法,后現代文學已經從傳統文學的認識論關注轉向本體論關注,即對現實的本體論懷疑。伊哈布·哈桑指出,后現代文學具有一種自我相關和自我悖論的傾向。詹明信把后現代文學和當下資本主義社會發展聯系在一起,作為特定的文化形態,其表現著鮮明的去中心化、去深度化、去歷史化、去主體化的特征。???、布迪厄、波德里亞等人,更重視的是文學與權力、文學與當下政治之間的關系。他們討論的都是后現代文學對現代主義文學乃至傳統文學的突破。于是有人據此認為,后現代文學具有一種強烈的斷裂性,表現著對傳統文學的徹底反叛。這種種說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通過對后現代經典的深入研究,我們會發現,這只是后現代文學的一個方面,而另一方面,它與現代主義文學、傳統文學依保持一種緊密的聯系。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

        登錄 關閉
        掃碼關注1秒登錄
        發送“驗證碼”獲取 | 15天全站免登陸
        永久免费看A片无码网站宅男

          <form id="55n5d"></form>
          <form id="55n5d"></form> <noframes id="55n5d">

          <em id="55n5d"><address id="55n5d"></address></em>

              <form id="55n5d"></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