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讀《論語》
緣起:橫看成嶺側成峰
閑來重讀《論語》,有眾多疑問處,遂尋得大家注釋,一一觀之,眾說紛紜,羅列而出,并書心得。
《論語》注書,借手頭幾本解說如下:
1、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此書可謂是《論語》的入門基礎圖書。該書譯文明白流暢,比較平實,在注解時比較能依先秦時代漢語的習慣來解字解詞,而不蔓生枝節,也不多作引申;注釋重字音詞義、語法規律、修辭規律、名物制度、風俗習慣等的考證,結論在集古今學者之大成的基礎上頗多個人新見。該書以清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為底本,參考眾多《論語》本,參輯而成,書后還附有《論語詞典》(簡體本不載),是《論語》最好的閱讀本子。缺憾之處是,只有譯文和注釋,顯得簡陋,注釋也簡潔為主,未做分析。若要進一步領會較難,可做讀《論語》的第一本。
2、錢穆先生的《論語新解》,此書匯集前人對《論語》的注疏、集解,力求融會貫通,“一以貫之”,再加上作者自己的理解予以重新闡釋。此書,以文言釋文言,雜以白話解釋,錢公亦未敢多評,而以挑選匯集各家注言為主,力顯圣學本來面目。其評也慎,縱有牽強之處,然無違“內圣”之心。缺憾之處是,讀此書前必先閱讀過《論語》全文,且有一定的文學功底,可做讀《論語》的第二本。
3、李澤厚先生的《論語今讀》,此書內容有四部分:原文、譯文、歷代注釋、作者自己的解讀。作為對于儒家原典思想的現代闡釋,作者寫下了自己的評論、札記和解說,統稱為“記”。它們長短不一,品類不齊;或講本文,或談哲學;或發議論,或表牢騷;或就事論理,或借題發揮;并無定規,不一而足。缺憾之處:更多的是在于闡述自己的觀點,未讀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之前,先勿讀此書,容易受其影響。
4、南懷瑾《論語別裁》,此書為演講集,流行極廣。通俗易懂,穿插諸多生動的故事,自己闡述的地方比較隨意,整書是教人如何做人的,因此收到很多人的喜歡,但信口開河,缺乏考證,缺乏學術性。喜歡看故事的人讀讀倒可以,作為參考學習,不必一讀。
5、于丹的《論語心得》,此書是作者在《百家講壇》的演講稿,對于《論語》的流傳功勞較大,但并不是《論語》的注釋本,有人稱之為“心靈雞湯”,多講了人生哲理而偏離了孔子,只可以作為休閑時偶爾讀之或作為中學生的業余讀本。
6、傅佩榮《論語心得》,此書是臺灣作家用白話取代一般《論語》讀本的注釋,與原文一一對應,文字簡明暢達,易于理解。但此書用西方的思維方式來理解中國古代哲學,未必能如實反映孔子的本來面貌??梢宰饕患抑?,也可做中學生的業余讀本。
7、李里《論語講義》,此書有個人學理研究和著作撰寫的特征,參照朱熹《論語集注》的解釋較多。但寫的比較深刻。此書注釋比較翔實,對語言文字闡釋比較清晰。適合初學者閱讀,更適合語文教師閱讀。
8、趙又春《我讀〈論語〉》,本書按內容分類處理,每一章,于原文后寫一篇小“隨筆”,把對原文文字、語法的診釋,內容、義理的闡述,和對別人理解的批評,融為一體,本書主要針對康有為的《論語注》,錢穆的(論語新解》,楊伯峻的《論語譯注》和李澤厚的《論語今讀》四書,作了解說和闡發個人觀點??勺饕挥^。
9、朱熹《論語集注》,數百年中被定為科舉考試的必備教材,對所世有深遠影響的儒家經典。既注重探求經文之本義,又注重義理闡發,從而將訓詁學與義理學熔為一爐,避免了對經文的穿鑿附會,使其闡發之義理建立在對經義的解釋之上。要深入研究,必須一觀。不作研究,可不看。
10、楊樹達《論語疏證》,此書旨在疏通孔子學說,首取《論語》本書之文前后互證,次取群經諸子及四史為證,無證者則缺之。疏通的次序,大抵訓解字義、說明文句者居前,發明學說者次之,旁證之事例又次之,旁證推衍之文字復次之??傮w上由淺入深,由近及遠,以便讀者參悟。陳寅恪序本書時,以為此法殆與宋賢治史之方法暗合,為治《論語》者從來之所未有,可為治經者辟一新途徑。要深入研究,可以一觀。不作研究,可不看。
11、安樂哲(RogerAmes)和理雅各(JamesLegge)各自翻譯的《論語》,此兩書是英語翻譯中比較有影響力的作品,可參看外國人對《論語》的理解。
12、張衛中《論語通譯》,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指定書目之一,翻譯比較準確,可供中學生閱讀。
13、金景芳、呂紹綱、呂文郁《孔子新傳》,重點不在敘述孔子經歷,而在梳理孔子學說及其流傳,理論性較強??梢蛔x。
14、林語堂《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思想不只是“處世格言”“道德修養”,更是一種深沉的理性思索,一種對人生意義的執著追求,充滿了詩意的情感內容,具有“終極關懷”的宗教品格??鬃拥乃枷氪鄠?,滲透在我們每個人的血液里,成為中國人的“文化心魂”??梢挥^。
15.李鎏《論語高級讀解》
16.鮑鵬山《論語新讀》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