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m id="55n5d"></form>
    <form id="55n5d"></form> <noframes id="55n5d">

    <em id="55n5d"><address id="55n5d"></address></em>

        <form id="55n5d"></form>

        十七年文學29

        十七年文學(1949—1966)

        (一)概述

        一、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第一次文代會)

        1、建國前夕在北平召開

        2、內容:成立了“文聯”(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

        確定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為文藝工作的總方針,為工農兵服務為總任務

        3、意義:是來自解放區和國統區兩支文藝隊伍勝利會師的盛會。標志著在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后,文藝工作即將進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階段。當代文學由此開端。

        4、不足:對新形勢和環境估計不足,簡單照搬解放區的經驗和做法,產生了簡單化的趨向;對毛澤東《講話》作了教條式的理解;對國統區的文藝成就評價欠公正,造成兩種文藝的裂痕。

        二、50年代前中期,文藝領域一系列思想批判運動

        1、關于電影《武訓傳》的討論;(開始了政治過多干預文學的局面)

        2、對《紅樓夢》研究的批判;(俞平伯)

        3、對胡風文藝思想的斗爭

        三、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1、1956年毛澤東提出

        2、內容:不同的形式風格可以自由發展,不同的流派可以自由討論

        3、以發展馬克思主義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為目的,是人民內部的自由在文藝工作和科研部門工作領域的表現

        4、為文藝界解放思想、繁榮創作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在其影響下,一批敢于揭露社會陰暗面或真實描寫人性、人情的作品沖破“禁區”應運而生;文藝理論和文藝批評也擺脫教條,產生了秦兆陽《現實主義—廣闊的道路》、錢谷融《論“文學是人學”》、鐘惦棐《電影的鑼鼓》等有一定獨立見解的文章。

        四、第二次文代會

        1、1953年在北京召開

        2

        五、1958年,毛澤東提出“革命現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

        六、小說創作流派

        1、“山藥蛋派”

        以趙樹理為代表,由馬鋒、西戎、孫謙、胡正、李束為等作家組成的山西作家創作群落。他們長期為農民文化所浸潤,恪守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作品質樸無華、幽默活潑,極富山西農村的鄉土氣息。

        2、“荷花淀派”

        以孫犁為代表,包括劉紹棠、從維熙、林斤瀾等作家。他們的小說善于以輕盈的散文筆調描摹時代風云,以簡馭繁,白描傳神,筆下常出現冀中平原和北方水鄉的風景畫、風情畫。

        七、十七年文學特點

        1、題材:普遍重視重大題材。文學服務于政治,產生了一批圖解政治概念的作品;

        2、人物:塑造英雄人物,理想化、類型化;

        3、風格:出現了一些獨具風格的作家作品,但由于創作觀念和方法的統一和一律,影響了作家個性的發揮和探索的可能性。

        (二)十七年小說(以“革命現實主義”為主潮)

        一、歷史題材(以反映民主革命斗爭的小說數量最多、成就最大)

        “三紅一創”:《紅日》,《紅巖》,《紅旗譜》,《創業史》

        “保林青山”:《保衛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鄉巨變》

        1、解放戰爭

        (1)長篇:杜鵬程《保衛延安》,吳強《紅日》,曲波《林海雪原》,羅廣斌、楊益言《紅巖》

        (2)短篇:峻青《黎明的河邊》、茹志鵑《百合花》

        2、抗日戰爭和二三十年代革命斗爭

        (1)長篇:孫犁《風云初記》,知俠《鐵道游擊隊》,馮志《敵后武工隊》,馮德英《苦菜花》,李英儒《野火春風斗古城》,高云覽《小城春秋》,楊沫《青春之歌》,歐陽山《三家巷》,梁斌《紅旗譜》(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

        (2)短篇:孫犁《鐵木前傳》和《山地回憶》,王愿堅《七根火柴》和《黨費》

        3、抗美援朝

        (1)長篇:楊朔《三千里江山》,陸柱國《上甘嶺》

        (2)短篇:路翎《洼地上的“戰役”》

        4、近代歷史

        李六如《六十年的變遷》,李劼人《大波》(“大河小說”)

        5、古代歷史

        (1)長篇:姚雪垠《李自成》(第一卷)

        (2)短篇:陳鶴翔《陶淵明寫〈挽歌〉》和《廣陵散》,黃秋耘《杜子美還家》,徐懋庸《雞肋》

        二、現實題材(以反映農村生活的小說最為醒目)

        1、土改短篇:馬鋒《一架彈花機》,趙樹理《登記》,康濯《水滴石穿》,谷峪《新事新辦》,高曉聲《解約》

        2、農村合作化

        (1)短篇:李凖《不能走那條路》,秦兆陽《農村散記》,康濯《春種秋收》,馬鋒《三年早知道》,西戎《宋老大進城》

        (2)長篇:趙樹理《三里灣》,周立波《山鄉巨變》(湖南農村風土人情),柳青《創業史》(第一部)(具有史詩追求)

        3、農村合作化之后

        (1)短篇:王汶石《新結識的伙伴》,李凖《李雙雙小傳》,馬鋒《我的第一個上級》,茹志鵑《靜靜的產院》,趙樹理《實干家潘永?!泛汀短撞蛔〉氖帧?,張慶田《“老堅決”外傳》,西戎《賴大嫂》

        (2)長篇:浩然《艷陽天》,陳登科《風雷》

        4、其他三種類型

        (1)反映工業建設的長篇:周立波《鐵水奔流》,雷加《春天來到了鴨綠江》,艾蕪《百煉成鋼》,周而復《上海的早晨》,草明《乘風破浪》。中篇:杜鵬程《在和平的日子里》

        (2)勇于正視現實矛盾,大膽干預生活,觸及人的靈魂,表現了較強的探索精神和批判精神的短篇:王蒙《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劉紹棠《田野落霞》,李國文《改選》,李凖《灰色的帆篷》

        (3)沖破人情、人性和愛情的禁區,大膽描寫人的內心世界,充滿濃郁人情味的短篇:蕭也牧《我們夫妻之間》,宗璞《紅豆》,陸文夫《小巷深處》,鄧友梅《在懸崖上》,高纓《達吉和她的父親》

        后兩類作品主要出現于毛澤東提出“雙百方針”之后,因此被稱為“百花文學”。

        三、十七年小說的缺失

        1、簡單、機械地理解文藝與政治的關系,把文藝為社會服務的功能等同于直接服務于政治。

        2、由于從抽象的政治結論出發,一些小說不是采用文學的構思方法,而是采用非文學的構思方法,形成了同一的圖解理論的思維模式,形成了公式化、概念化傾向。

        3、對現實主義的理解比較狹隘,創作方法和表現方法不夠多樣,更缺乏有批判現實主義深度的作品。

        四、臺灣小說

        1、四種形態

        (1)現實主義文學色彩

        (2)濃郁的鄉土氣息和現實主義意味

        (3)表現海外中國人生活

        (4)通俗文學作品

        2、白先勇:《寂寞的十七歲》、《臺北人》、《孽子》

        3、歐陽子(洪智惠):《那長頭發的女孩》、《秋葉》

        4、林海音(林含英):《城南舊事》、《金鯉魚的百褶裙》、《婚姻的故事》﹑《曉云》

        5、陳映真(陳永善):《將軍族》﹑《第一件差事》﹑《夜行貨車》﹑《趙南棟》

        6、於梨華:《又見棕櫚 又見棕櫚》﹑《雪地上的星星》﹑《考驗》

        7、聶華苓:《一朵小百花》﹑《失去的金鈴子》﹑《桑青與桃紅》

        8、瓊瑤(陳喆):《窗外》﹑《幾度夕陽紅》﹑《在水一方》。臺灣言情小說的代表人物

        9、劉以鬯(劉同繹):《天堂與地獄》﹑《酒徒》﹑《寺內》

        10、金庸(查良鏞):《書劍恩仇錄》﹑《射雕英雄傳》﹑《天龍八部》﹑《鹿鼎

        記》?!靶屡晌鋫b小說”的代表人物

        11、梁羽生(陳文統):《龍虎斗京華》﹑《十二金錢鏢》﹑《白發魔女傳》?!靶屡晌鋫b小說”的又一代表人物

        五、長篇小說

        1、《紅日》——吳強(長篇小說《堡壘》)

        特色:(1)將歷史紀實與藝術創造相結合,表現廣闊的戰爭畫面和生活圖景。 小說以孟良崮戰役為重點,形象地概括了華東野戰軍粉碎敵人重點進攻,變戰略防御為戰略進攻的歷程。既正面反映革命戰爭,又敘寫廣闊的軍旅生活風情。

        (2)力圖生活化、個性化地表現人物的復雜性格

        沈振新、梁波,劉勝、石東根

        張靈甫是敵對力量的典型。既注意刻畫其兇猛頑固的外表和空虛怯弱的本質,又注意刻畫其深諳韜略、驕橫狂妄、自命不凡、剛愎自用的個性特征。

        2、《紅巖》——羅廣斌、楊益言

        (1)一部反映光明與黑暗最后決戰的長篇小說。

        充滿濃重的悲壯色彩。主要通過刻畫許云峰、江姐、成崗、劉思揚、華子良、于新江、齊曉軒、雙槍老太婆等戰斗集體,塑造共產黨人的英雄群像來實現的。許云峰是一位久經考驗、成熟老練的黨的地下工作者。江姐是一位感情深沉、堅韌不屈的巾幗英雄。

        (2)藝術特點:①小說通過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和驚心動魄的斗爭場面刻畫人物形象。主要描寫重慶地下黨和被囚禁在“中美合作所”的共產黨人的頑強斗爭。

        ②采用了多線索的網狀結構方式。

        3、《紅旗譜》——梁斌(第一部《紅旗譜》,第二部《播火記》,第三部《烽煙圖》,長篇《翻身紀事》)

        (1)反映了從20世紀初葉開始的一個北方農民家庭由自發反抗走向自覺革命的歷史途程和必然命運,概括了民主革命時期中國農民的生存狀態,塑造了我國新文學史上的農民革命英雄譜系,享有中國農民革命運動的史詩之譽。

        (2)一部具有民族風格斗爭的史詩。

        原因:在藝術上重視文學的民族形式。

        十七年文學29_十七年

        ① 小說以鎖井鎮兩戶農民三代人與一家地主兩代人之間的尖銳沖突組織

        故事情節,結構雖然不是章回體,但有意借鑒了中國古典小說的布局技巧,每部分六七千字,相對獨立,各部分之間環環相扣,引人入勝。 ② 刻畫人物形象,則主要采用古典小說常見的通過人物的行動,特別是通

        過人物的對話,以粗線條勾勒人物的性格。(同時又適當吸收外國小說的表現方法。)

        ③ 在語言方面,小說從詞匯到語法,都注意語言的個性化、口語化、生活

        化,來自農民群眾,又進行必要的提煉加工,盡可能通俗易懂,充滿濃厚的鄉土氣息。

        ④ 注意描寫中國北方農村的風俗畫與風景畫,使作品深深扎根于厚實的民

        族土壤之中。

        (3)就人物而論,在特定的歷史內容和深厚的地域土壤上,塑造了性格鮮明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特點的人物形象。

        農民形象:①嚴志和②朱老忠:集納了中國農民英雄的傳統要質:反抗性、俠義性、“出水才看兩腿泥”的堅韌性。是一個生活在20世紀中葉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農民英雄的典型形象。其典型意義,在于朱老忠的生活道路、斗爭經歷和性格特征,集中概括了20世紀初期,新舊兩個時代交替時期的中國農民,由草莽好漢成長為農民革命英雄的歷史蹤跡與必然趨勢。

        兩代地主形象:①馮蘭池②馮貴堂

        4﹑《青春之歌》——楊沫

        (1)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時期青年知識分子道路問題的長篇小說。以林道靜的生活軌跡為主線,展開了她從爭取個性解放到走向獻身于社會解放的革命事業,最終實現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艱難旅程,從而譜寫了一曲壯麗的青春之歌。

        (2)突出成就:富有層次地描寫了林道靜的成長道路,細致入微地展示了主人公林道靜告別舊“我”的復雜的心路歷程,成功地塑造了一個在黨的教育下不斷成長,從追求個性解放到獻身社會解放,在革命斗爭中實現人生價值與生命意義的中華民族青年知識分子的形象。其典型意義,在于她集中概括了我國30年代眾多青年知識分子的曲折經歷與艱難的成長過程。

        (3)藝術特點:

        ①以林道靜為中心組織情節結構,右派眾多的人物、復雜的事件和紛繁的場景,從而概括了豐富的社會內容。②濃郁的抒情筆調。

        5、《創業史》——柳青

        (1)一部探索中國農民歷史命運和生活道路的長篇小說。具有史詩追求。 以深邃的歷史意識,從20世紀20年代末期落筆,通過描寫新舊兩個時代、梁家父子兩輩人不同的創業道路及其不同的創業結局,概括了中國農民的生活歷程,反映了他們要求改變苦難命運的強烈愿望,指出只有在共產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方向,走共同富裕的集體化道路,翻身解放后的農民才能開始真正的“創業史”。

        (2)梁生寶:一個50年代農村社會主義創業者的英雄形象,一個完全擺脫了小生產者私有觀念羈絆的社會主義新人形象。

        (3)梁三老漢:中國老一代農民的典型。既有自私、落后、狹隘、保守的小生產者意識,又有普通農民勤勞、善良、樸實的品質。小說層次性地表現了這個人物告別私有觀念、樹立集體意識的心理和思想的變化過程。梁三老漢精神世界的復雜性,是老一代中國農民的藝術寫照,具有深刻的典型意義。

        (4)藝術特色:①將宏大的結構與精細的描寫、深刻的心理刻畫與哲理性的議論相結合;②運用對比手法,突出人物的不同性格。

        六、短篇小說

        1、《百合花》——茹志鵑(《高高的白楊樹》﹑《靜靜地產院》﹑《草原上的小路》);

        清新、俊逸的藝術風格

        (1) “我”、“通訊員”、“新媳婦”三者之間的生活片斷

        (2)特色:①表現方式上沒有正面描寫激烈的戰斗過程、宏大的戰斗場面和曲折復雜的故事情節,而是從小處落筆,選擇側面表現戰爭的角度。以小見大地構思全篇,于表面的細波微浪映現驚心動魄的激流洪波。②細膩地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

        2、《黎明的河邊》——峻青

        (1)小陳及其一家

        (2)特點:①正面展開驚險曲折的故事情節,通過尖銳激烈的矛盾沖突塑造人

        物;②注意戰斗場面的描寫和環境氣氛的渲染,以造成更加強烈的藝術效果。

        (三)十七年詩歌

        一、概述

        1、頌歌詩潮(郭沫若《新華頌》揭開序幕)

        胡風《時間開始了》;艾青《我想念我的祖國》;何其芳《我們最偉大的日子》 “石油詩人”李季:《玉門詩抄》、《生活之歌》;聞捷《天山牧歌》

        艾青《南美洲的旅行》、《大西洋》;流沙河《草木篇》

        2、新民歌運動(《紅旗歌謠》)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戰天斗地的精神風貌,但背離現實、“浪漫”浮夸、粉飾生活的通病相當嚴重。不僅對五四以來新詩的“開放”傳統構成了逆向沖擊,而且也將建國后的詩歌創作引向了一條窄路。

        蔡其矯《霧中漢水》;郭小川《望星空》、《將軍三部曲》

        3、政治抒情詩

        二、1、聞捷

        (1)《天山牧歌》:匯集了寫于建國初期頌歌浪潮中的不少抒情短章,從不同側面反映了新疆各族人民的勞動生活和精神風貌。最出色的是《吐魯番情歌》、《果子溝山謠》為代表的愛情詩。

        (2)愛情詩:從不對男女的情愛作落俗的描寫和空泛的吟詠,而是頗具獨創性地把愛情與新的時代氣息、新的勞動生活和新的道德情操糅合在一起表現,從而藝術地揭示出人們愛情觀念的深刻變化。構思新穎,語言優美,韻律和諧,格調清麗,且敘事、繪景、抒情融為一體,充滿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

        藝術特點:設置簡單的人物和情節,在富有幽默情調的敘事當中抒情;民族風情、地獄色彩的描摹與點染,生活氣息濃郁。

        (3)具備史詩規模的長篇敘事詩《復仇的火焰》

        2、郭小川(曾用筆名“馬鐵丁”)

        (1)政治抒情組詩《致青年公民》;《一個和八個》;《團泊洼的秋天》

        (2)詩歌藝術特色:①時代激情與人生哲理的有機結合;②對形式技巧的刻意求新、多方探索

        3、賀敬之

        《回延安》、《雷鋒之歌》

        三、臺灣詩人

        1、余光中——“詩壇祭酒”

        最重要最核心的主題是“鄉愁”:現實中的鄉愁和文化上的鄉愁。

        2、痖弦

        3、洛夫

        4、楊牧

        5、葉維廉

        (四)十七年散文

        一、概述

        二、1、楊朔

        (1)思想內容:帶有強烈的時代特點,常?!皬纳畹募ち骼镒ト∫粋€人物,一種思想,一個有意義的生活斷片,迅速反映出這個時代的側影”。

        (2)藝術風格:①求詩意的藝術構思。善于緣物生情,托物言志,常常從細微處落墨,通過比興或象征手法營構詩意形象,創造詩的意境,借以表達深遠的旨意;②慎密精巧的藝術結構。講究剪裁布局,又諳識藝術辯證法,行文時云遮霧障,峰回路轉,每在“轉彎”后升華,卒章顯其志。(楊朔模式)

        2、秦牧

        (1)文藝隨筆集《藝海拾貝》,《語林采英》

        (2)取材廣泛,立意高遠,注重知識性、趣味性與思想性的結合。

        (3)藝術特色:縱橫聯想,能放能收。文筆生動,聲情并茂。

        3、劉白羽

        (1)擅長抒寫激情,表現理想,政治色彩鮮明,時代氣息濃郁。

        (2)藝術特色:善于運用剪輯手法將歷史和現實交織成形象的藝術畫面,表達新穎深刻的主題。擅長融情入境,營造情景交融的壯闊氣象,顯示出雄渾、豪放的風格特征。語言雄健、絢麗、氣勢洶涌,給人以“詩話政論”的文體感。

        三、臺灣作家

        1、余光中

        2、三毛(陳平),《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記》、《雨季不再來》

        (五)十七年戲劇

        一、概述

        二、老舍——“人民藝術家”

        1、《龍須溝》:老舍建國后第一次展示了自己戲劇創作的實力,給中國當代戲劇帶來了一次高潮。人物:程瘋子

        2、《茶館》:文藝界“惹人注目的事件之一”,中國現代話劇的經典、現實主義話劇的高峰。

        藝術成就:(1)匠心獨運的藝術構思。沒有貫穿始終的故事情節和戲劇沖突,而是截取了三個歷史片斷借以展示三個時代的命運變遷,這是縱向的時間選擇。橫向的人物行為表現方面,選擇了一個最有表現力的地點裕泰茶館??俊耙粋€茶館三幕戲”埋葬了三個時代。(2)極為成功的藝術典型。王利發:中下層生意人形象;常四爺:為人耿直剛強,豪俠仗義,愛打抱不平;秦仲義:新興民族資本家。

        (3)語言爐火純青,都是經過提煉的北京方言,帶有濃厚的地方文化色彩,樸素流暢而又韻味十足。注重人物對白的性格化和個性化呈現。

        三、歷史劇

        1、郭沫若《蔡文姬》、《武則天》、《屈原》

        2、田漢《關漢卿》、《文成公主》

        3、曹禺《王昭君》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

        登錄 關閉
        掃碼關注1秒登錄
        發送“驗證碼”獲取 | 15天全站免登陸
        永久免费看A片无码网站宅男

          <form id="55n5d"></form>
          <form id="55n5d"></form> <noframes id="55n5d">

          <em id="55n5d"><address id="55n5d"></address></em>

              <form id="55n5d"></for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