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2月皖西學院學報
Feb。2004第20卷第1期
J。urnalofwestAnhuiUniversity
v。1.20
NO.1
試論陶淵明的“金剛怒目"詩
張乃嶷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安擻蚌埠233000)
摘要:陶詩兼有“平淡”、“靜穆”與“金剮怒目”兩種迥然相異酌風格,如何評品并判斷其價值的高低.歷來眾說紛紜。本文試從陶淵明其人的矛盾性格入手而論其詩,闡述前者僅為其表,而后者方是本相之看法。
關鍵詞:陶淵明;靜穆;金剛怒目;矛盾性格中圍分類號:1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735(2004)01—0119~02
提及晉末詩人陶淵明,人們往往便且之為“隱然不同的內容和風格呢?或者說在平淡自然的詩作
逸”、“靜穆”的田園詩之鼻祖。誠然,陶詩平淡淳樸、中,為什么會顯露出“金剛怒目”的崢嶸呢?這不能不
飄逸恬靜,在他之前,還沒有一位詩人象他那樣自覺聯系到詩人所處的現實環境及其自身的矛盾性格。
地以平凡的農村田園生活為題材人詩,并取得引人注陶淵明所處的魏晉時期,禍亂頻仍,干戈四起。目的成就,冠之以上述稱號他當之無愧。但能否就因各種矛盾空前激化,政治斗爭尖銳復雜,社會生活動此而得出他是一位閑情逸致,盡日悠哉游哉于林泉之
蕩不安。到處潛伏陰謀與殺機,密布陷阱和羅網。知
下的田園詩人這個結論呢?
識分子處境更為險惡,稍不留心,就可能慘遭殺戮。清代龔自珍別具只眼:“陶潛恰似臥龍豪,千古潯先于陶潛的一批著名詩人、辭賦家,如何晏、嵇康、張陽松菊高,莫道詩人竟平淡,二分梁甫一分騷”,他看華、潘岳、陸機、郭象、劉琨等無一能逃離深不可測的到的不是詩人的平淡,而是詩人的豪氣,可謂人木三政治旋渦而免于殺身之禍?!俺N反罅_網,憂禍一旦分。知人論詩,以詩證人。陶淵明詩作一百二十余并”,何晏當時就發出這種驚呼。而生不逢辰的陶淵首,大部分為田園詩。只有一小部分,風格迥然相異,明更是怵目驚心:“密網裁而魚駭,宏羅制而鳥驚”舉而算之有《詠荊軻》、《述酒》、《飲酒》、《讀山海經》、(《感士不遏賦》),更何況他曾在當時兩個炙手可熱的《擬古》、《雜詩》、《詠貧士》等不過二十首左右。這些人物恒玄、劉裕手下做過小官,對他們倒行逆施的行詩,或直抒憂憤,或婉而諷喻,表達的都是他塊壘不平
徑了如指掌呢?不滿當時的黑暗社會而又不能公開的抑郁之情。
抗爭,身處官場而又不愿同流合污,雖掛冠歸隱而又上世紀30年代,魯迅先生針對時人所謂:“陶潛
不能決然遁世,這是陶淵明的實際處境,也是形成他渾身都是靜穆,所以他偉大”的觀點深刻指出:“被論多重矛盾性格的重要原因。這種思想矛盾,表現在創客贊賞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潛先生在后
作上,則出現了“悠然見南山”的田園詩和“猛志固常人的心目中,實在飄逸得太久了……就是詩,除論客
在”的“金剛怒目”詩,這一靜一動,恰是詩人貌似靜穆所佩服的‘悠然見南山’之外,也還有‘精衛銜搬木,將而內懷激烈的性格的生動寫照。
以填范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類‘金剛怒目’蠟隱以后的陶淵明是否真正脫離塵網,而心靜如
式,在證明著他并非整天的飄飄然。這種‘志固常在’水了呢?不然?,F實與理想的沖突不僅須臾未離其和‘悠然見南山’的是一個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身,反而在他內心深處愈演愈烈,進而構成他性格中
加抑揚,更離真實?!?/p>
更為深刻的矛盾。
這一鞭辟人里的闡述如撥云見目,魯迅先生以非
陶淵明的歸隱,既不象有些假隱士那樣“身在南凡的}f擦力,指出了前人在陶詩研究上所進人的誤
山,心存魏闕”.以圖待價而沽;也不象有些真隱士那
區。由此,我們可以做出另外一種判斷,即陶淵明的田園詩僅為其表,是他隱藏孤憤,避禍全身的文飾,而+收稿日期:2003—1l一07
“金剛怒目”詩才是他的本來面目。
作者簡介:張乃嶷(1956一)。安徽蚌埠人,安徽電于信息職業
那么,在陶詩中為什么會出現平淡和豪放兩種截
技術學院高級講師。
119
萬方數據
樣,萬念俱灰,甘心與草木同朽。他是既隱而又不能
忘懷世情,徜徉高蹈的背后,胸中始終燃燒著一團郁郁不平之火。時時留意于世事,而又時時有所感發。如果說,在他歸隱之初,確乎如釋重負,而高詠“久在
樊籠里,復得返自然”,心情異常欣悅,以為從此便可
以遠離濁世,過著“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r。然而,隨著現實生活的走進和深
人,隨著“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躬耕田疇,農村經濟的凋敝,天災人禍的襲擾,農民生活的勞困破敗,使詩人思想感情起了很大的變化,面對這種社會現實,一個曾經胸懷濟蒼生之志的人,怎能視而不見。無動于衷,一味“靜穆”下去呢?更何況詩人也無法擺脫
自身所面臨的窮困、饑餒和無法逃離的天災人禍。于是詩人的內心陷入更加深刻的危機中。
本想以田園生活、田園歌詠來寄托情懷,以避開
濁世的喧囂,然而濁世避無可避。想忘卻世事,而世事是那樣觸目驚心,揮之不去,其憂憤可想而知。然
而,險象環生的處境,致使詩人無法抗吉,無法長歌高
詠,只好不得不借用寄托遙深的“詠史”、“飲酒”詩來婉曲地抒發內心的焦灼與憂憤。從他傳世的這類抒發憤懣之情的“金剛怒目”詩來看,基本上都產生于歸隱之后,尤其是在五十歲以后。這段時間,面對現實,詩人時時顯出本相,身上的“靜穆”之氣淡化了,胸中
的豪氣不斷沖出靈臺,發而為黃鐘大呂之音。
《讀山海經》可以說是陶淵明托古諷今,借史抒懷~類的“金剛怒目”詩的代表作。詩人高度贊美“精衛填滄?!钡木?,“刑天舞干戚”的猛志,夸父“與日逐走”的膽魄……他借神話傳說寄托心志,用心可謂良苦?,F實中無法施展的抱負、實現的理想,只能以
此來宣泄。尤其對那些失敗的英雄,他似乎更為欣
賞,他以“猛志固常在”況刑天,何嘗又不是詩人的自
況呢?詩人為什么那樣欣賞失敗了的英雄呢?第九首詠夸父詩結尾兩句,似乎透露某種消息“馀跡寄鄧
林,功竟在身后”這點,在《詠荊軻》中表露的更加充分?!靶闹ゲ粴w,且有后世名”。易水壯別,慷然悲歌,詩人為我們描述了一個生離死別的悲壯場面,壯
士明知此去兇多吉少,生還無望,但卻義無返顧。
“登車何時顧,飛蓋人秦庭”何等壯懷激烈!詩人這時何以奏出“商羽”之音呢?何以發出“其人雖已投,千載有余情”的慨嘆呢?這恐怕不是“渾身都是靜穆”的平淡詩人所能說得出來的。朱熹倒有眼力;“陶淵明詩.人皆說是平淡,據某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來不覺耳。其露出本相者是《詠荊軻》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說得出這樣言語出來?!保ā吨熳诱Z類》),欲有為而不能,大志難酬,憤而歸隱。聊以詩自娛,雖加種種飾掩,也難免露出本相,發而為“商羽”之音,當屬情理中事,決非王維“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之閑適詩可比。
詩人晚年內心深處是被激怒了,他安貧守志,表
120
萬方數據
現了與統治者決絕的態度。陶淵明六十二歲時,貧病
交加,到了乞食的地步,江州刺史檀道濟去看他,此時的陶淵明已“偃臥瘠餒有日矣”。當檀以“賢者處世.天下無道則隱,有道則至,今子幸生文明之世,奈何自
苦如此?”(蕭統《陶淵明傳》)相說時,陶卻鄙夷地譏諷
說:“潛也何能望賢!志不及也?!辈μ答佡浀摹傲蝗狻?,“麾而去之”,表現了詩人錚錚骨氣。
縱觀陶淵明一生,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構成其性格的深刻矛盾,但就其世界觀而言,儒道雜揉并行,則
是造成他矛盾性格的內在根源。
東晉時代,佛、道思想異?;钴S,作為這一時代產
物的玄學也大肆傳播。陶淵明身處這樣的時代,不能
不受到熏染和影響。從陶詩中,儒、道思想對詩人的影響擐大,而兩相對比,儒家思想似乎比重更大,是形成其性格矛盾的主要方面。
歸隱前,他遵循儒家學說:“先師有遺訓,憂道不憂貧”,“歷覽于載書,時時見遺烈,高操非所攀,謬得
固窮節”以儒家的“遺烈”為榜樣,固守自己高尚的節操,不與枵濁骯臟的社會同流臺荇。
歸耕后,詩人信奉儒學并未消減,反而逐步增強起來,“談諧無俗調,取閱圣人篇”,“朝與仁義生,夕死復何求”,“貧富常交戰,道勝無戚顏”。(《詠貧士》)他以儒家“朝聞道,夕死可矣”的糖神,在困厄中,堅守節操,追求理想,有著堅強的自信心和自持力。他要在污濁的社會中“獨善其身”,“奉上天之成命,師圣人之遺書,發忠孝于君親,生信義于鄉間……寧固窮以濟意,不委曲而累巳”(《感士不遇賦》)
對儒家“道”的固守,對心中理想的追求,構成陶淵明矛盾性格的主導面,由于這一主導面.促使他不忘懷世事,常懷“猛志”,吟唱出憂憤悲壯的“金剛怒
目”詩,顯露出他的本相。
可惜,詩人的本相是難能顯露的,往往被“靜穆”、“飄逸”的外表所掩蓋。這一面恰是他受道家“自然無為”思想影響所致,詩人對老莊思想很是推重,但他叉不同于魏晉時期的其他一些人物,如,他也放達,但不象阮籍等詩人的放誕不經;他也縱酒,但卻不似劉伶那樣毫無節制。他選擇了一條最好的退守道路,想在田園生活中追求任自然、存天性的人生,以此尋求寄
托,這也就是他牧歌式的田園詩得以產生的原因,但
事實上他思想上的矛盾是很難統一的,愈到晚年,這種矛盾就表現得更為突出。盡管在他的內心深處,儒、道思想一直是此消彼長,斗爭變化,但最終他還是固執的堅持“馀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后”、“心知去不歸,且有后世名”的儒家功利觀。即使是陶詩中被稱為沖淡平和的田園詩,如“誤落塵網中,一去十三年”。(《歸田園居》)“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歸去
來辭》),也不經意露出暗藏著的尖剌來。
試論陶淵明的“金剛怒目”詩
作者:作者單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引用次數:
張乃嶷
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安徽,蚌埠,233000皖西學院學報
JOURNAL OF WEST ANHUI UNIVERSITY2004,20(1)1次
相似文獻(10條)
1.期刊論文 王剛 在哲思與詩意中棲居——論陶淵明靜穆人生理想及實踐的內涵 -現代語文(文學研究)2008(5)
該文以蕭統評陶最為動人的"文如其人"所指引的以文觀人為主要考察途徑,結合陶淵明獨特的人生經歷,認為陶淵明的人生理想及其主導人生實踐是將靜穆作為其棲居方式,而其靜穆人生主要體現為在哲思與詩意中棲居,該文從自然順化與玄心洞見、平淡沖和與深情和諧四個方面對此分別做了具體深入分析.
2.期刊論文 鐘優民.Zhong Youmin 關于朱光潛評陶潛"靜穆"說的新論爭中的幾個問題--紀念陶淵明誕辰1640周年 -九江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4(3)
新論爭中的幾個焦點:批"靜穆"說者是"極個別人"還是論壇主流;魯迅是否認可"靜穆"是陶詩特點;"平和"與"靜穆"是否"語異而意同";朱氏"靜穆"說失誤何在朱氏對魯迅批評是否服氣;陶學研究領域健康學風的培植.
3.期刊論文 周虹 略論陶淵明的"怒目"和"靜穆" -語文學刊2005(12)
歷代以來,陶淵明多被當作"隱逸詩人之宗"來解讀.其詩風被看作是沖和平淡,其人則被認為是胸次藹然,恬淡自然,不喜不懼的超然世外之人."五·四"之后,有人對陶淵明的這種品質進一步拔高,認為"陶淵明渾身靜穆,所以他偉大".魯迅對此提出批評說:"歷來偉大的作家是沒有一個是渾身靜穆的".但至今多數人仍以為"靜穆"是陶淵明的主要方面,"怒目"只是表現在其晚年的少數的作品之中.情況是否如此,本文試做分析.
4.期刊論文 張自華 陶淵明與王維山水田園詩意境的比較 -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2)
陶淵明、王維均有隱逸遁世的傾向, 崇尚隱逸文化.他們以自己的杰作奠定了山水田園詩自然、素樸、簡潔、含蓄風格的主流地位, 涵育出山水田園詩注重神韻美、意境美的藝術品味, 但陶、王的山水田園詩表現出不同的意境特征: 陶淵明詩呈現出靜穆的境界, 王維詩則呈現出靜寂的境界.
5.學位論文 陳玉杰 陶淵明詩歌的“靜穆”論 2002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典雅靜穆被看作藝術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朱光潛先生首先提出的詩學“靜穆”說認為,“靜穆”之美是詩歌藝術的一種最高理想。圍繞陶淵明的“靜穆”說引發了不少爭論,文章分三部分對“靜穆”范疇進行了闡釋。首先是從“靜穆”爭論切入,結合時代背景和主體個性分析了爭論的實質:其次則緊緊圍繞陶詩“靜穆”范疇,從靜穆思想、靜穆技巧和靜穆風格角度來進行論述;最后,在前面基礎上揭示“靜穆”說所折射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文章分三部分對“靜穆”范疇進行了闡釋。首先是從“靜穆”爭論切入,結合時代背景和主體個性分析了爭論的實質:其次則緊緊圍繞陶詩“靜穆”范疇,從靜穆思想、靜穆技巧和靜穆風格角度來進行論述;最后,在前面基礎上揭示“靜穆”說所折射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
6.期刊論文 董小偉 陶淵明詩歌的藝術風格與人生哲理 -文教資料2005(32)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亂世",其時社會動蕩不安,但文學思潮則異?;钴S,玄學清淡的思想占據上風,并影響到此時的文學創作.陶淵明是這個時代最杰出、最優秀的"產兒",他用真性情、真人格寫煥發出來的詩歌,特別是田園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永遠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7.期刊論文 王靜 古詩詞中描寫意境特點之比較研究 -甘肅科技縱橫2007,36(5)
陶淵明和謝靈運的詩雖然都取法于自然,但陶淵明以寫田園詩為主,謝靈運以寫山水詩為主,這源自于他們不同的審美趨向,生活經歷以及人生追求.
8.期刊論文 李開明.LI Kai-ming 玄學與陶淵明的田園詩——陶淵明詩歌風格探源 -岳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22(3)
陶淵明,在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其田園詩影響深遠.為世人耳熟能詳的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不僅表現了詩人平靜悠閑、自由自在的目標追求和生活情趣,同時也道出了詩人返樸守真、任性自然的哲理,陶淵明在平淡中飽含著熾熱思想感情和濃郁生活氣息的詩歌風格,應該說和老、莊哲學是一脈相承的.陶淵明的田園詩深深烙下了東漢"玄學"的印記,形成了樸素自然的特點,創造出一種"靜穆"的美學境界.
9.期刊論文 葛琳 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接受與揚棄 -社會科學論壇2007(16)
辛棄疾在被迫閑退期間以陶淵明作為自己的精神榜樣,這與文化背景、時代氣候相關,也與他們相似的經歷有關.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接受是從陶的閑適入手的,但因為他的性格、氣質等因素和南宋的思想潮流使辛棄疾對陶淵明的接受產生了揚棄,由最初的在山水田園的恬靜中與陶隔世唱和轉而追慕陶的豪放氣概.區別于以往對陶靜穆的接受,辛棄疾以英雄詞人的立場樹立了接受史上陶淵明豪放的新形象.
10.期刊論文 向彪.XIANG-Biao 陶淵明的晚年心態與晉宋易革 -懷化師專學報2001,20(4)
通過對晚年陶淵明對晉宋易代這一政治事變的感觸與反應、隱居不仕志節在易代前后所表現出的堅定程度、"固窮"思想在易代前后的發展變化等三條線索的追蹤考察,認為晉宋易革這一重大政治事變對晚年陶淵明的政治態度、生存方式、人格理想都產生了程度不同的影響.陶淵明的晚年心態與這一政治事變都有著或直接或間接的聯系.陶淵明"并非‘渾身是靜穆'".
引證文獻(1條)
1.趙乖勛.于素香 論陶淵明的豪放[期刊論文]-雞西大學學報 2008(04)
本文鏈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xxyxb200401035.aspx
下載時間:2010年5月24日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