蚵仔煎的做法一
制作原料:
牡蠣150公克,小白菜150公克,蛋4個,蔥花2/3杯,調味料:(1)地瓜粉1杯、太白粉2/3杯、白胡椒粉2小匙、鹽1/3大匙、糖2大匙、水2.5杯;(2)甜辣醬1-2杯。
制作方法:
1.將牡蠣洗凈瀝干,小白菜洗凈切段備用;
2.將調味料(1)拌勻至粉類溶解后,加入蔥花調勻即為粉漿;
3.將平底鍋預熱加入適量色拉油,先放入2大匙牡蠣略煎,再淋入1大湯勺的粉漿煎1分鐘;
4.等粉漿即將熟透時,在粉漿上打1個蛋,并將蛋液用筷子略為攪拌,再放上少許小白菜;
5.將其翻面成蛋液朝下,煎熟后盛起放入盤中,淋上甜辣醬,蚵仔煎即成。
蚵仔煎的做法二
制作原料:
鮮蚵150克(事先以鹽清洗過),茼篙菜70克(清洗后切斷),土雞蛋 2個。
純番薯粉2.5兩,水4大匙,韭菜適量。
番茄醬6大匙,醬油膏2大匙,味噌2大匙,糖4大匙,水半碗,太白粉1大匙。
制作方法:
1.將番薯粉、水、韭菜調勻;
2.將番茄醬、醬油膏、味噌、糖、水、太白粉調成醬汁備用;
3.平底鍋放適量油,加鮮蚵,先將其煎至七分熟,再加入半碗制作方法1,一起煎至凝固、呈透明狀;
4.最后加入雞蛋、青菜,將正反兩面煎熟,吃時淋上制作方法2調成的醬汁,蚵仔煎即可食用。
蚵仔煎的制作技巧
在烹制蚵仔煎時,為保證風味純正,首先要采用新鮮蚵仔,這些新鮮蚵仔在產地現剝現賣,不必因為長途運送而浸水,所以顆顆肥美碩大、鮮美無比,做出來的蚵仔煎當然豐盛多汁。尤以臺南安平、嘉義東石、屏東東港的為最好。不過,不是住在產地的人也別遺憾,因為現代運輸技術發達,所以即使是遠在臺北,也能吃到每天新鮮運送的甜美蚵仔。
除了新鮮的蚵仔外,番薯粉也是使蚵仔煎美味的另一個重要關鍵。番薯粉的種類很多,但只有純番薯粉才能調出香醇濃郁的粉漿。將粉漿以適當比例加水勾芡后,加入韭菜,做出的成品口感就能又黏又Q,而且精純的番薯粉也能巧妙地將肥美蚵仔的鮮味充分提升,做最完美的搭配。
雞蛋的選用也是一門學問,重視香味的店家會采用顏色深黃的土雞蛋,冬天搭配茼篙、夏天搭配小白菜,并以能提香味的豬油來煎出美味的蚵仔煎,吃時再淋上以味噌、番茄醬、辣椒、醬油等熬成的醬汁即可。
有了以上各種上等材料的搭配,讓即使原本是貧民美食的蚵仔煎也變得精致美味了,那種甜中帶咸、咸中帶辣的繽紛滋味,口口都叫人回味無窮。
蚵仔煎的起源故事
許多臺灣小吃,其實都是先民困苦,在無法飽食下所發明的替代糧食,是一種貧苦生活的象征,蚵仔煎據傳就是這樣的一種在貧窮社會之下所發明的創意料理。它最早的名字叫“煎食追”,是臺南安平地區一帶的老一輩的人都知道的傳統點心,是以加水后的番薯粉漿包裹蚵仔、豬肉、香菇等雜七雜八的食材所煎成的餅狀物。
關于它的起源,有一則有趣的故事。民間傳說,公元一六六一年時,荷蘭軍隊占領臺南,鄭成功從鹿耳門率兵攻入,意欲收復失土,鄭軍勢如破竹大敗荷軍,荷軍在一怒之下,把米糧全都藏匿起來,鄭軍在缺糧之馀急中生智,索性就地取材將臺灣特產蚵仔、番薯粉混合加水和一和煎成餅吃,想不到竟流傳后世,成了風靡全省的小吃。不過,中國大陸出版的書籍,卻有將蚵仔煎列為福建小吃的記錄,這是另一種起源的說法。

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mw748219